從新冠病毒到火星樣品:我們該注意什么?
作者:
軼名
人氣:
次 時間:2020年03月12日 星級:
科學家們一直試圖了解火星上是否有任何生命的跡象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造成的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各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等公共衛生組織,以及眾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在研究這種病毒,監測其引發的疾病并研究可能的防治方法。
但是,讓我們放松一下,暫時把目光投向我們的星球以外。在科幻小說中,一個常見的場景是探險者將太空任務中采集的樣品帶回地球,而這些樣品中攜帶的生物可能對地球脆弱的生物圈構成危險。這種危險可能是偶然的意外,也可能是蓄意為之。
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算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政府對采集火星樣品返回地球任務的支持。這將是一個主要由機器人完成的計劃。如果這些樣品被證明是危險的,并且具有傳染性,那將會有什么后果?從COVID-19和其他主要傳染性疾病中,我們是否可以學到一些教訓,指導未來對待火星樣品的方式。
1973年,卡爾·薩根(Carl Sagan)發表了《宇宙的聯系——外太空的視角》(The Cosmic Connection - An Extraterrestrial Perspective)一書,對火星可能具有的病原體提出了如下觀點:
“正因為火星是一個對生物有著巨大潛在利益的環境,因此如果火星上存在的病原體,或生物,被運到地球環境,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生物學損害——一場火星瘟疫,類似于威爾斯(H。 G。 Wells)的《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中的情節,只不過反了過來。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一方面,我們可以說火星生物不會對地球生物造成任何嚴重的問題,因為火星生物和地球生物之間在45億年里沒有任何生物學接觸。另一方面,正是因為45億年以來沒有這樣的接觸,我們可以說,地球生物沒有進化出對抗火星潛在病原體的防御能力。這種感染的幾率可能很小,但一旦發生,風險肯定很高。”
一無所知的情況
如果這種感染真的發生了,會發生什么?約翰·魯梅爾(John Rummel)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搜尋地外智慧生物”(SETI)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在1986年至1993年和1997年至2006年間擔任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防衛官”。他認為,在思考這一問題時,目前與冠狀病毒有關的擔憂氣氛或許能帶來啟發。
例如,目前可用的新型冠狀病毒診斷測試并不完全準確,而且感染者可能在感染一周之后才會出現癥狀。在地球上,病原體的感染可能會受到季節變化的限制,但這對外星來源的疾病載體不一定適用。
“我認為,火星樣品采集工作面臨的挑戰是,我們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采取預防措施,” 魯梅爾說:“這同時也是我們討論火星生命時所面臨的挑戰。”
多種觀點
對于如何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這種計劃中基于對生命和生物危害嚴格控制和檢測的預防措施,與通過其他方式在樣本或火星其他地方發現生命的可能性是相容的,因為仍然允許樣品返回地球。
“如果有人在樣品中發現了生命,那他就很有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研究它,”魯梅爾說,“這么做的缺點是,相比對火星上的生命視而不見,(預先建造封隔設施)要昂貴得多。”
正如“行星保護獨立審查委員會”(PPIRB)最近提交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報告所述,這種方法需要預先開發一個專門用于分析和測試火星樣品的處理設施。魯梅爾表示,如果出現某種類似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那其他任何防范設施可能都無法及時可供使用,也無法滿足清潔度要求,確保任何來自火星的生物樣品來到地球后不致造成損害。
預防措施
地球上出現了一種新型流行病,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應該采取行星間的預防措施?凱瑟琳·康利(Catharine Conley)從2006年到2017年11月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防衛官”。她說:“與歷史上的傳染病流行一樣,目前正在傳播的冠狀病毒是又一個例子。人類與很少接觸的環境相互作用,并將攜帶的東西廣泛傳播之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新冠病毒的例子說明了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就火星探索而言,如果地球生物被運送到火星,則很可能會給未來的居民帶來麻煩,”凱瑟琳·康利補充道,“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并被帶到地球上,那它更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不是成為一種致命的人類病原體,比如最近發現的使格陵蘭島的冰變暖的藻類。”
然而,如果火星上的生命與地球生命存在聯系,“那就很難把它們與地球上的污染區分開來——而且,就像跨物種傳播的疾病一樣,它們也更有可能影響我們,”康利說道。
- 上一份資料:時間從未流逝,過去與未來只是錯覺?
- 下一份資料:沒有了!
玩彩网

科學家們一直試圖了解火星上是否有任何生命的跡象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造成的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各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等公共衛生組織,以及眾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在研究這種病毒,監測其引發的疾病并研究可能的防治方法。
但是,讓我們放松一下,暫時把目光投向我們的星球以外。在科幻小說中,一個常見的場景是探險者將太空任務中采集的樣品帶回地球,而這些樣品中攜帶的生物可能對地球脆弱的生物圈構成危險。這種危險可能是偶然的意外,也可能是蓄意為之。
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算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政府對采集火星樣品返回地球任務的支持。這將是一個主要由機器人完成的計劃。如果這些樣品被證明是危險的,并且具有傳染性,那將會有什么后果?從COVID-19和其他主要傳染性疾病中,我們是否可以學到一些教訓,指導未來對待火星樣品的方式。
1973年,卡爾·薩根(Carl Sagan)發表了《宇宙的聯系——外太空的視角》(The Cosmic Connection - An Extraterrestrial Perspective)一書,對火星可能具有的病原體提出了如下觀點:
“正因為火星是一個對生物有著巨大潛在利益的環境,因此如果火星上存在的病原體,或生物,被運到地球環境,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生物學損害——一場火星瘟疫,類似于威爾斯(H。 G。 Wells)的《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中的情節,只不過反了過來。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一方面,我們可以說火星生物不會對地球生物造成任何嚴重的問題,因為火星生物和地球生物之間在45億年里沒有任何生物學接觸。另一方面,正是因為45億年以來沒有這樣的接觸,我們可以說,地球生物沒有進化出對抗火星潛在病原體的防御能力。這種感染的幾率可能很小,但一旦發生,風險肯定很高。”
一無所知的情況
如果這種感染真的發生了,會發生什么?約翰·魯梅爾(John Rummel)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搜尋地外智慧生物”(SETI)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在1986年至1993年和1997年至2006年間擔任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防衛官”。他認為,在思考這一問題時,目前與冠狀病毒有關的擔憂氣氛或許能帶來啟發。
例如,目前可用的新型冠狀病毒診斷測試并不完全準確,而且感染者可能在感染一周之后才會出現癥狀。在地球上,病原體的感染可能會受到季節變化的限制,但這對外星來源的疾病載體不一定適用。
“我認為,火星樣品采集工作面臨的挑戰是,我們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采取預防措施,” 魯梅爾說:“這同時也是我們討論火星生命時所面臨的挑戰。”
多種觀點
對于如何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這種計劃中基于對生命和生物危害嚴格控制和檢測的預防措施,與通過其他方式在樣本或火星其他地方發現生命的可能性是相容的,因為仍然允許樣品返回地球。
“如果有人在樣品中發現了生命,那他就很有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研究它,”魯梅爾說,“這么做的缺點是,相比對火星上的生命視而不見,(預先建造封隔設施)要昂貴得多。”
正如“行星保護獨立審查委員會”(PPIRB)最近提交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報告所述,這種方法需要預先開發一個專門用于分析和測試火星樣品的處理設施。魯梅爾表示,如果出現某種類似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那其他任何防范設施可能都無法及時可供使用,也無法滿足清潔度要求,確保任何來自火星的生物樣品來到地球后不致造成損害。
預防措施
地球上出現了一種新型流行病,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應該采取行星間的預防措施?凱瑟琳·康利(Catharine Conley)從2006年到2017年11月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防衛官”。她說:“與歷史上的傳染病流行一樣,目前正在傳播的冠狀病毒是又一個例子。人類與很少接觸的環境相互作用,并將攜帶的東西廣泛傳播之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新冠病毒的例子說明了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就火星探索而言,如果地球生物被運送到火星,則很可能會給未來的居民帶來麻煩,”凱瑟琳·康利補充道,“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并被帶到地球上,那它更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不是成為一種致命的人類病原體,比如最近發現的使格陵蘭島的冰變暖的藻類。”
然而,如果火星上的生命與地球生命存在聯系,“那就很難把它們與地球上的污染區分開來——而且,就像跨物種傳播的疾病一樣,它們也更有可能影響我們,”康利說道。
- 上一份資料:時間從未流逝,過去與未來只是錯覺?
- 下一份資料:沒有了!
用戶評論
(以下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